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来 源:fudaoyuan  发布时间: 2016-05-26 17:17:27  点击次数: 0

五月令人向往,值得赞美。上世纪之初,1919年五月,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五月一直是温暖的、阳光的,因为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前几天看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老师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一篇来自于基层学生工作者对同学们疑惑的回答,文章的最后提到入党动机是因为青年学生有信仰,有了信仰才有努力的方向。英国十九世纪哲学家塞缪尔·斯麦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转述马丁·路德的话,“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  王辅成老师,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身处陋室,惟有德馨,勤耕不辍,鞠躬尽瘁。20年的义务宣讲铭记了他对崇高信仰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和党的事业的忠诚坚贞,我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次王老师的讲座,从04年来天津读研究生算起,在各种场合听有50场、60场或者更多,听众累计20余万次。十年光阴,我听着王老师的讲座从一名学生成长为教师,王老师的讲座的内容不断更新,鲜活的案例更有教育意义,王老师的讲座涵盖面广,但主线没变,仍然是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王老师的激情没减,依然是脱稿洋洋洒洒的站着讲两、三个小时;王老师的原则没有改,仍然是讲座不计报酬,如果一定要拿的话,就全部捐献希望工程,一位八十岁的老人 ,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青年,所以才能在耄耋之年仍然站在讲台前,心中有阳光,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让理想的阳光照亮前方的道路,我们的脚下才有力量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这是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最常说的一句话。大学是梦开始的地方,从2002年开始,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在距离天津千里之外的甘肃定西,开始了他们“用青春耕耘,用奉献圆梦”的支教接力行动。14年来,上百名优秀研究生在这里希望学校的三尺讲台上,为当地学生授课,这些“研究生老师”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当地群众,也在自己的追梦过程中画下了浓重的一笔,如今,支教的范围扩大到新疆和田,重庆开县,没有主人公,没有剧情,支教是一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2001年,响应团中央号召,我和同事刘灿分赴甘肃、新疆挂职,在地方,我们虚心请教,克服困难,及时调整思路,致力推动当地共青团工作,一年的时间,我走遍了全县的9镇8乡,先后为“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为陇西所有的希望小学及我走访过的学校捐赠书画作品二十三幅;将全县的青年书画爱好者联合起来,通过捐助作品66幅,义卖善款14万元为希望工程筹集资金;我借调定西团市委参与“庆祝建党90周年书画大赛”与“圆梦?助学”全国书法大赛暨“定西市爱心第一拍”等慈善活动,筹集资金过百万;在当地我举办了个人画展,撰写了70篇挂职日记,尽自己的努力为外界打开一扇了解当地的窗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挂职与支教意义相同,我也用了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心中有阳光,让“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志愿服务、薪火相传”的“支教精神”照亮未来的方向,我们的脚下才有力量。

师大校园里每天工作、学习、生活着3万余名师生,很难从中找到这样一个个默默无闻的体育人。我知道张莹莹是因为全校第三届《感动师大》的评选,现场大屏幕里播放着她屡次夺冠的事迹,朴实无华的言语中透露的是自信与坚持,长跑项目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拼的更是意志力,当她的父母作为颁奖嘉宾出现在舞台上,全场报以最热烈的掌声。也就是在那天,想信很多师大人才知道校园里还有这么一位冠军级的选手。 师大研究生张莹莹在韩国光州大运会女子万米比赛中,在被对手踩掉鞋子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赤足跑完比赛并最终取得铜牌,四天后的半程马拉松比赛,她战胜伤痛,最终斩获金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起点时心怀的承诺与信念,是困境时履行的责任与担当。成绩与荣誉的取得离不开艰辛的努力,为此她付出了18年,张莹莹在接受时说到:“我经历过低谷,也经历过挫折,但我告诉自己,决不放弃。”人生的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既然给我们诸多考验,那我们就要亦步亦趋、随之锻炼。有些苦痛,没有人理解,我们只能默默背负;有些烦忧我们只能自我化解,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才能有为之奋斗的历程,经历了炎热才能感受凉风的惬意,感受过严寒才能迎接百花盛开的春天。心中有阳光,顽强拼搏铸就自己钢铁般的意志,我们的脚下才有力量。

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评选揭晓,我的好朋友张森名利其中,我很开心也很骄傲,上大学时候,我们同在校学生会工作,他负责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一起奋斗过的战友,我深知这沉甸甸荣誉的背后饱含了多少泪水与汗水。《兰州晚报》用一组数据说明张森的经历,截至目前,张森已无偿献血70次,献血量达14000ml,2004年4月,当大家都在忙碌毕业的时候,张森和同学们自费近万元走遍兰州10所高校及兰州、白银、定西、临夏4个市州,征集到了2万多名在校师生和7千名市民的签名,并有650名大学生和71名市民在“干细胞无偿捐献库自愿捐献表”上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随着社会各界关注度越来越高,2004年6月中华骨髓库甘肃分库成功建立,2006年9月甘肃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配型成功…… 2013年7月17日,张森发起创建甘肃阳光公益协会。2014年8月,甘肃阳光公益协会开展“天天捐助1元钱天天帮扶1小时”免费救助脑瘫、骨病患儿行动,截至2015年11月,张森和伙伴们的帮扶人数达到10210余人次,累计开展大型捐助活动37次,捐助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近337万余元。2015年12月,张森和他的母亲、妻子一家三口都签署了器官(遗体)捐献志愿书,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就像他发起的“甘肃阳光公益协会”名字一样,心中有阳光,脚下才有力量。

摘一段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的讲话来结束博文,“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