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研读新科学、新理论,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新模式
——河北农业大学张国磊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介
张国磊,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78年2月1日,河北任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张国磊自2001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已有16载。历任中兽医学院教师(兼职学生班主任)、成人教育学院科员、团委书记、学生处副科长、科长。2014年初,工作岗位由学生处调整到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任副院长,主管学院学生工作。
张国磊热爱学生工作,坚持“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精神和“像艺术家一样追求完美,像匠人一样精雕细琢”的态度,勇于创新。他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提出了“体验、连接、成长”的学生工作理念,开辟了互联网时代育人新模式;他将自组织理论运用到学生工作当中,提出了学生管理的新路径、新模式—“圈子”;他牵头搭建了“河北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和“青禾-农大学子成长手册”网站,依托微信企业号搭建了信息学院学生工作管理平台,将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有效联盟,画出线上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圆。创造
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二、工作简介
当今社会,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治理模式产生了极大冲击,对人们思考和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是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应该思考的方向。近年来,张国磊充分研读互联网、社科、哲学等方面的海量书籍,认真思考量子理论、混沌理论、自组织等新科学理论和互联网思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启示,力求探索一条更为符合时代和青年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在此过程中,不仅个人认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更是通过近两年的辛苦摸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一)开辟互联网时代育人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扁平和去中心化,互联网原住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他们非常在乎自己认同的价值观,他们期望得到关注,他们期望获得尊严,他们期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更加看重组织生活中的团体、意图、尊严、目的和情怀,愿景、价值和文化越来越受到他们的关注。
张国磊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学生特点,并结合新科学理念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启示进行深入的思考,确立了“体验连接 成长”的学生工作理念,以扩展学生视野为目标,以学风建设和科技创新为主线。历时两年,制定和完善了学院学生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制订了纪律与安全教育、迎新和新生入学教育等操作规程,修订了所有学生活动实施方案(或办法);他始终思考如何用学生工作助力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结合工作实际,对学生组织进行了改革,职责进行了明确,确立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组建了学院心理协会并确定了朋辈咨询能力和素质拓展能力为主要学习目标,每年有计划培养50余名懂朋辈咨询、懂素质拓展的学生骨干队伍,为及时、有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学生骨干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通过分主题、参与式的培训,提高其认知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已经完成了十五期的培训任务;结合“三走”活动,制订了信息学院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方案,分年级共50场开展了以“破冰”、团队合作和探索为主题的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学生走出自我,融入团队;确立了“微志愿服务”的志愿服务理念,目前主要服务项目为“志愿服务进社区”、“志愿服务进部门”、“学业帮扶”、“温暖随行”等,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试行“学长制”,以学业学长来引导其做好学业规划,以生活学长(心理协会成员兼任)来引导其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试行“企业导师制”,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人脉和智力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拓宽途径,目前聘请企业导师共7名;试行“学生参事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将“底线思维”和“奖励思维”相结合,在评奖、评优、评助、民主推荐和综合测评等工作中试行“彩卡”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公寓建设、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活动中;创办了“IT精英论坛”,邀请优秀毕业生、IT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知名专家等30余人来校和同学们交流,截止目前,共举办论坛活动10期,引领同学们进一步拓展视野,激发学习热情;积极推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015年至今,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总计60余项。
(二)提出互联网时代学生管理新路径、新路径—“圈子”
自组织理论告诉我们,自主和简单化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最爱。秩序和形态的形成并不需要复杂的控制,而是仅仅应用少数几个指导原则就可以了,这些原则可通过个体的自主训练而实现自我复制。
受此启发,张国磊积极探索以“自组织”为主要理念的“圈子”管理模式,旨在解决学生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圈子”为主的学生管理新模式,“圈子”分“大圈子”和“小圈子”。
为配合“圈子”模式的推进,他将学生管理模式由“以年级为主的平行模式”转为“以专业为主的垂直模式”,并推进学长制和辅导员助理制的实施。
“大圈子”围绕专业来组建,由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新生班主任、系主任、专业老师、辅导员助理、学长、学生参事、军训教官以及科协、自律委、学习部、就业创业部等组织的相关专业分部组成,共同负责该专业的学风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采取学院定愿景、目标和方向,“圈子”共同协商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的模式进行管理。“小圈子”包括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等学生圈子,采取自组织、自生长模式。
“圈子”管理模式的实施,是互联网时代“尊重人性”的要求,是自组织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大圈子”模式的实施,必将打破年级之间、教学和学生管理之间、辅导员和教师之间相互割裂的关系;“小圈子”模式的实施,将打破年级之间、专业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割裂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探索互联网时代育人新方法-画好线上线下同心圆
他牵头搭建了“河北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和“青禾-农大学子成长手册”网站,运用网络这个重要载体,引领大学生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他依托微信企业号搭建了信息学院学生工作管理平台,有效提升了学院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将辅导员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他坚信爱和平等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实施常态化情感帮扶。他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才提供机会。
短短两年的时间,学院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合作联盟,画出了同心圆。
三、获奖情况
1.2015年,项目《学长制:互联网时代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索》获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
2. 2015年,研究报告《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获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2015年,研究报告《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获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2014年,研究报告《加强高等农业教育内涵建设 构建区域三农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获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5.2014年,项目《以国旗班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获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
6.2014年,研究报告《知识管理战略在高校班级建设中应用研究》获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
7.2013年,研究报告《多学科融合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获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8.2013年,论文《知识管理前提下下农业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获保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