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至20日,教育部第141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在南开大学举办,我有幸同其他三名曲师小伙伴与来自全国的55名优秀同行参加了这次培训。5天的天津之行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启迪了思想,结交了朋友,感受了辅导员队伍强大的职业自信。
一、总体情况
培训班设置了三大模块,八个主题。模块一——理论问题:由教育部思政司副巡视员俞亚东主讲的“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由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主讲的“大学生信仰的几个问题”。 模块二——热点话题:由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宫辉主讲的“高校学业辅导助力学生成长发展”;由南开大学杨俊教授主讲的“高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由南开大学管健副教授主讲的“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侍旭主讲的“高校学生思想成长引导”;由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教授主讲的“大学生素质成长及其评价”。 模块三——实例研讨: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给定的工作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二、交流收获
三天半的培训,无论是理论问题的生动讲解,还是热点话题的深入解析,都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理论深度,既接地气,又提士气,既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让各位学员产生了很多共鸣,深化了学员们的对辅导员职业的理论认识和职业自信。小组的案例研讨,大家思维激荡,在让大家感受彼此对职业的全情投入和对学生的全心付出的同时,也让彼此互相学习面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智慧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培训中,也让大家感受到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总有优秀的同行在为辅导员职业代言:辅导员出身的西安交通大学70后党委副书记宫辉老师主抓的“知心工程”构成了体系,形成了特色,由辅导员自编自导的5部“知心”主题微电影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徐川老师,一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答学生问,相继被人民日报、团中央等官微转发,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他的新书《节节向上》借故事讲道理成“大V”,受到数十万大学生的追捧。
三、反思体会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教育事业,不仅需要这个群体专心致志和长期努力,更需要坚定职业自信,增强职业自觉,厘清职业边界,以事业化的理想、职业化的素养、专业化的能力、科学化的水平,实现精致化育人。
(一)职业化成长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业老师像南瓜,越老越甜;辅导员像丝瓜,越老越空。”流行在高校的这句话,较形象地说明了辅导员在职业现实中面临的困难。借用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者”,才能固守职业理想,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人格要有魅力。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辅导员既要坚守高校教师应有的精神和操守,身正德高,言慎行端;又要保持辅导员队伍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以个人的品格、素质和魅力来培育、影响和感召我们的工作对象。
思想要有张力。思想的高度来自于底蕴的厚度。辅导员工作看似不需要高、精、深的专业知识,但是工作内容的多变性、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需要我们勤于思考,积极研究、总结和把握学生成长的基本需求,做到分析问题有深度,解决困难有办法,辅导学生懂艺术,工作才会永远不落伍。
工作要有创造力。南开大学生杨俊老师在授课中强调创新是一种组合,同理,创造力也是一种整合。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青年学生,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焦点在不断变化,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创新活动形式,创新教育方法,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永久生命力。
(二)专业化辅导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95后”大学生的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都很强,“批量式”、“班会式”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育人的要求。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就是其职业能力水平,借用思政司副巡视员俞亚东的话“大局大势怎么看,重点工作怎么干,遇到问题怎么办”来形容这种能力。
专业化辅导需要我们明确成长方向,首先对照优劣势,分解出达成目标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明确特长,并将现状和目标连线,找出其中的差距,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努力。其次,应形成个人工作特色和突出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项目,应从日常工作的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事务管理、党建团学、宿舍建设、资助帮扶、新媒体建设等方面着手,做别人没有做全面的,比别人做的更深入,用别人没有的方式,形成工作品牌。
专业化辅导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需求,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运用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深层次的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和生活服务,满足学生的个体化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实、做细、做精致。正如徐川老师在微信平台答学生问所言:给学生一个坐标,一种思维,一段经历,一个平台。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件“难事”,但不能因为其难而失落了“职业自信”,忽略了职业成长,我们要以人格魅力、思想张力为基点,以职业创造力为着力点,真情不减,激情不少,豪情不变,实现职业的专业化成长。
尾声:感谢浦校长创造的培训机会,感谢曲师三名伙伴的照应,感谢南开,感谢天津之行所有遇到的人,发生的事……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630号